将军情系黄淮 校园再添书香
金秋九月,黄淮学院图书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刘永治将军向我校师生捐赠的500本个人著作《军旅生涯50年》。
刘永治将军1944年11月生于河南鄢陵,1960年8月参军入伍,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团、师、军、大军区各级政治工作岗位上担任过主官,直至总政治部副主任,199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6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50年峥嵘岁月稠,50年弹指一挥间。《军旅生涯五十年》一书,通过讲故事、谈启示的方式, 用质朴的语言勾勒了刘永治将军在50年的军旅生涯中以河南人特有的淳朴和坚强、勤奋与执着,紧跟国家和军队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铿锵步伐,从一个农家子弟、普通士兵,历任排、连、营、团、师、集团军、大军区和总部各级领导,一步一步成长为共和国上将,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谱写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乐曲。全书字里行间既有将军从政为官、治军带兵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又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更有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坚定的责任感和大担当,读起来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撰稿:张 楠)
以书为媒寄深情,赤心一片献教育。将军的情怀从来就不止于战场,刘永治将军向我校捐赠图书,不仅表现了将军情倾教育,更代表着自己对黄淮学院建设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触摸这本带着真挚情感、凝聚深刻思考、饱蘸心汁写就的,充满着革命情怀、包含人生感悟,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力作,去细细感知将军的光荣与梦想。
品读刘永治将军
——读《军旅生涯50年》
获刘永治将军赐《军旅生涯50年》后,几番细细品读,受益匪浅,感慨良多,然不敢冒然下笔,只能仓促记之。
循着将军的成长足迹,从中原许都鄢陵那条乡间小道一路行去,陪伴将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长白山下的冰天雪地里,军营的灯息了,人静了,年轻的永治却悄然起床,躲进冰窖般的教室里;那干冷的寒气“冻得一颗颗星星都僵直着眼睛”,在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寒夜,唯有教室里传出的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敲击声是温暖的;双手僵了,搓一搓;双脚麻了,跺一跺;无数个这样枯燥冰冷的夜晚,汇成了全师比武大赛第一的好成绩,这也是对年轻士兵初进军营的最佳肯定。
年轻的士兵载誉从松花江岸边一路走来,走过沂水河,走过太行山,走过大江南,走过大西北……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深深的脚印里,都灌满了辛勤的汗水;一步一个台阶,每一个踏实的台阶上,都陈列着闪闪发光的奖牌。
“我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政治思想上要坚定,一辈子听党的话,做党的人,跟党走,不做对不起党的事;二是生活作风上要干净,做一个堂堂正正、老老实实、清清白白、本本分分的人;三是本职工作上要做好,干一行,爱一行,不虚度此生。”简简单单,干干脆脆。这既是入伍只三年就光荣提干的年轻军官的心声,又是将军工作、事业和人生的座右铭,更是将军五十年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爸爸,孩儿提干了,没有给你们丢脸。现在,我决心在部队一直干下去。”至此,是会心微笑,为那份光荣,为那份喜悦,为那份质朴的感情,也为那份坚定的信念;“我穿上崭新的军装,……拍了几张相,……全都寄给了家里和对象”“一下子发了60元钱,……第一个月,我给家里寄了50元……以后每个月都要给父亲和哥哥姐姐寄上一些钱,来改善一下家里窘迫的生活境况。”读至此,眼眶是潮湿的,心里是酸酸的;为那份真诚,也为那份担当,更为那份孝心。将军以其朴素的语言,朴质的行为,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标杆。
“人活在世上,干啥不吃苦?农民怕吃苦,就种不出粮食;工人怕吃苦,就造不出产品;学生怕苦怕累,就学不到知识……作为一名男子汉,如果这也怕苦那也怕累,那他就什么也干不了。当兵的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又怎么去保家卫国呢?”主动工作,“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是口号,是行动。年轻的军官为份外之事主动请缨:为连队解决四名“刺头兵”问题。工余饭后,年轻的永治一个个分别找问题士兵谈心。一次谈心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这样,一次次推心置腹,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真诚的关怀;一次次深入浅出,坚持因人而异,保证耐心持久。辛勤的付出,收获的是四名问题战士走入先进的行列。“帮助后进战士要考虑他们每个人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如果不加区别,高粱大米一锅煮,就会有的生,有的熟,难以收到实效。”如此,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士兵的方法总结,又何尝不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金科玉律呢?
军营中展露才华并提干,跨上了军旅仕途,光明的前途伴着考验随之到来:某首长漂亮的小姨子、某医院的护士长,以及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干部和城市女青年,对象问题成为了检验年轻军官试金石。我相信将军当年没有犹豫。故土那位等了他两年的农家村姑,是将军的不二选择:“兰英这人也长得不错,思想上追求进步,对父亲又那么孝顺,是难得的好姑娘,我没有理由不娶她呀!”这种真诚,这种淳朴,这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正是将军一贯人生道德和价值取向,与其五十年军旅路上的从容淡定是统一的。
将军五十年军旅生涯,是从普通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虽然曾在连、营、团、师、集团军、大军区各个岗位上当过主官,而更多的时间是在一线部队带兵。作为一线带兵人,不论是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还是在钢铁连淬火;不论是勇赴炮兵团排难,还是统领铁军铸雄师;不论是带兵会战骆马湖引水渠,还是后来改造人工天河红旗渠;将军以其成长的轨迹展示了一名指挥员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升任某炮兵团团政委,面对软懒散的老大难,不进政委办公室,却直接住进了问题最多的五连。“连队就是现在的前沿”,这是将军曾向同志们解惑的最好说辞。一年后,一个曾作风纪律落后的炮兵团,成了工作全面改观的先进团,在全集团军介绍经验。
“当领导,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绝不能推诿扯皮不作为,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只会给部队建设带来更大的损的失。”1986年12月,某师一战士因触犯刑律被军事法院处决前一段发人深思的话:“我犯罪死无怨言,这是我自找的,我犯了罪。但有一点要说明,要不是连里领导,特别是营教导员那么放任我,在我的问题发生前管我一下,拉我一把,我不至于发展到今天这个下场。”感于此,时任某师政委的将军,基于干部制度改革的长远考虑,决心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庸者下能者上”落到实处。按照干部选拔程序,最后师党委决定,对14名不称职的干部改任下级职务。对6名排长挂职下放,对20名营连和机关问题较多的干部限期改正,同时,将29名敢负责任、成绩突出的干部提升使用。这一“动真格的”举措,为全军干部制度改革作了表率,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给予了报道。
将军在南京军区任政治部主任时,指导艺术家们创作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表现数字化部队建设的电视剧《DA师》,引起了欧美世界的震动,引发了美国“国防部论坛”关于中国有无“DA师”数字化部队的论辨;是时,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在美国刚刚建成。可以说,《DA师》以艺术形式引领和预见军队建设的未来形式。将军在更高的职位上分管全军宣传文化工作时,更是时刻注意站在党、国家和军队的全局上思考问题。无论是出访欧洲的思考、参加国庆大典的感想,还是组织筹划军队宣传文化工作,都展现了一名高级将领的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
从将军的身上,我们不仅品读到一线带兵人的实践经验,更品读到了那一流的政治素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驾驭局面的决断能力。作为基层一名政治工作干部,在数十年军营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中,他利用所有的学习机会,系统地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著,打牢理论的根基,且善于把学习所得与实践相结合。五十年带兵治军精彩故事中,那种处变不惊的风度,那种敢于攻坚、锐意创新的果断,那种高屋建瓴、科学决断的眼光,那种善于抓主要矛盾,懂得客观辩证地看人论事能力,其思想的源头大多来源于他曾精读细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
将军50年军旅生涯,不仅勾勒出风逐潮涌的时代,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年代高级指挥员的成长史;我们更是从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品味到了将军军旅岁月的光荣与梦想。
细细品读,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聊以记之;言不尽意,以待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