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思政课“好老师”,是她站在一线讲台上思考了36年的问题,而她也真的成了许多人的幸运。
踏实的身影
总是穿一身职业裙,戴一副小椭圆形框架的眼镜,年轻时还留过长发,现在已经剪短了,透过阳光能看到些许花白,和学生说起话来总带着笑却回答得很干脆,“但你要是问她自己的事儿她又会特别腼腆”,身边的同事常这样打趣她。她就是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老师彭秀兰。
“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干点儿别的”,彭秀兰老师回忆工作至今,36年的职业生涯中似乎只有“课怎么上”“问题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事。“刚毕业那会儿上课上不好,谁也不是天生会教书的”,回想起那些日子,她自己也觉得新奇,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也很少会想起那时候,这些年好像就琢磨‘上课’这一件事了。”彭秀兰老师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作为一名资深思政课教师,她以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一流专业带头人、省科教文卫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集体负责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成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身份,多角度、一体化协同推进“大思政”育人工作。革命人永远年轻,岁月在她身上沉淀的几乎都是一路向前。
鲜活的课堂
“哲学即生活”“哲学就是不断地追问”“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在她的课堂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理论都变成了一道道别具特色的亮丽风景和经典哲理的浸润。“‘知、信、行’,‘知’是第一步,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理论,至少首先在课堂上不能让他们打瞌睡。”耐人寻味、挚人的哲理浸人肺腑,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佩服地点头。基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上升的探索,彭秀兰老师总是适时调整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为什么”的思考中,学会从道理、学理、哲理的逻辑中找到信心与密码。她深知“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一部部经典宛如繁星,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为了讲深、讲透、讲活,她与学生一起读原著悟原理,从经典著作中一同走近“不朽”的马克思,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一同思考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最终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由此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信、行’从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学生要做到真信、真懂、真用,这是检验思政课道理是否入脑入心的依据。”为此,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胆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读”“写”“说”“辩”“研”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读经典,让我们更加客观、准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明白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她立足思政课原理,结合时代问题与学生需求,多次组织辩论活动,“精准扶贫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哪一方面更重要”“放管服改革的内生动力是政府还是市场”“考研与就业哪一个更重要”,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夯实了学业、增长了才干、提升了合作,还掌握了如何做到辩之有理、辩之有据、辩之有趣等技巧,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成长。“熟知并非真知,实践出真知”,在课程期间,她多次组织外出实践,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焦竹园鄂豫边革命纪念馆、驻马店市博物馆、驻马店市防洪博物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等都有她们参观、调研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指导的大学生挑战杯获省级二等奖,师范生毕业技能大赛获省级二等奖,指导的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学士毕业论文,辩论赛获驻马店市放管服改革相对论亚军。
“学生们总说我是革命导师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使者’”,她用自身实践向学生传递着真信、真懂、真用的情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被感化着、温暖着、坚定着。
温暖的同行人
“视教育为生命,视学生为己出”,她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好妈妈”。往届的学生提及彭秀兰老师最多的表达是“有彭老师在,我们就踏实”“就算困难重重,彭老师也会为我们披荆斩棘”。通过访谈和浏览宣传网页发现,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她几乎包揽了一切来自教师应有的荣誉,但这些她都不常挂在嘴边。在学生的记忆里,彭老师只会说“这样穿冷不冷,别感冒了”“别紧张,还有我在呢”“长的这么高,我要仰视你了”“你对空间的理解真好,点赞”“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说明人工智能的不足,太有诗情画意了,加油”。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彭秀兰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很大”,亦师亦友的教育理念让她“圈粉”很多,在重要的节假日,她会收到许多祝福,在校友会活动中她会成为学生最想见的老师,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从她这里感受到“黄淮之家”和“妈妈”的味道,“在你毕业之前,我请你吃那家的刀削面,真的太好吃了”“你们吃过驻马店的鸡肉面片吗,等你们回来我请客”还有学生记住了彭秀兰老师实训时给大家带的煮茶鸡蛋的味道,在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悄悄和彭老师说:“老师,我还想吃。”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彭老师的身上,学生们看到了这种力量。
(撰稿:张蕖 初审:赵歌平 终审:朱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