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院系及相关部门: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6〕4号)、《河南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选拔赛的通知》(教高〔2016〕404号)精神,我校决定组织第二届黄淮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赛目的与任务
以大赛为抓手,进一步宣传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引导高校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内涵创新发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大赛,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形成,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大赛主题
拥抱“互联网+”时代 共筑创新创业梦想
三、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数字娱乐、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旅游户外、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5.“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已获投资情况,省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但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不含在职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3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上述各组别均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五、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3月25日-8月15日)。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大赛APP(名称为“大创空间”)或大赛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任一方式进行报名。
2.学校初赛(8月15日-8月31日):学校成立评审专家组,依据全国大赛评审规则(可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cy.ncss.org.cn查询)对各院系申报的参赛队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学校初赛设一、二、三等奖,各层次奖项原则分配如下,一等奖比例为参赛队总数的10%左右,二等奖15%左右,三等奖25%左右。学校将对获奖项目和先进院系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遴选出优秀项目推荐参加省级比赛。
3.省赛(9月1日-9月10日):组委会根据各高校推荐参加省赛项目情况,由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据全国大赛评审规则(可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cy.ncss.org.cn查询),对参赛项目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根据教育部分配名额确定参加国赛的项目。
省赛设置省级优秀组织奖,数量为参与高校数量的15%(自6月6日起,组委会将每周公布各高校网上报名参赛项目数量,并作为省级优秀组织奖评审的唯一依据)。
4.国赛前集训(2015年9月15日-全国总决赛时间):省赛组委会根据河南省赛情况,分类别成立专家组负责参加国赛项目的省级集训指导工作,地点另行通知。
六、组织参赛要求
1.大力宣传,高度重视。各院系要认真制定参赛方案,并为此次比赛提供人、财、物的大力支持,院系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指导和督促,指派一名领导和联络人具体负责,尤其要特别做好参赛学生遴选、并为每一个参赛团队配备得力的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指导、集训。学校根据院系方案和参赛项目情况,给予奖励或必要的经费支持。
2.精心组织,积极申报。根据比赛的项目要求和参赛对象要求,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化工系、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院系参赛项目应在5组以上,其他院系参赛项目应在3组以上,所有院系的参赛项目中,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原则上各不少于1个。
3.加强指导,通力协作。学校教务处做好这次比赛的组织协调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要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对各院系的参赛项目进行督查和指导,其他相关单位要对此次大赛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有关部门负责学校初赛的组织实施及省级复赛的推荐工作。
七、送交材料及时间
1.2016年6月30日前,各院系把本院系的组织参赛实施方案(含负责领导和联络人)送交教务处;
2.2016年7月31日前,各院系把本院系的“黄淮学院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汇总表”(见附件3),送交教务处;
3.2016年8月10日前,各院系把本院系参赛学生的“报名表”(见附件1)和“项目计划书” (要求见附件2)的纸质版1份和电子版送交教务处;
3.有关本大赛的其他相关事宜,可与教务处联系。
联系人:庞建丽,联系电话:13839612519
闫小立,联系电话:13103969606
电子邮箱:hhxyjw@163.com
附件
1.黄淮学院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 点击下载
2.黄淮学院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写作要求 点击下载
3.黄淮学院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汇总表 点击下载
4.河南省教育厅等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选拔赛的通知 点击下载
5.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赛手册 点击下载
教务处
2016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