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基于人体运动特性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发
报告时间:2023年6月10日(周六) 19:30
报告地点:线上
报告人:王瑷珲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原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瑷珲,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智能仿生机器人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原工学院自动化系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材料驱动器建模与控制、复杂非线性控制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欧亚国际合作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大部分由中枢神经损伤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研究表明,国内患者的数量将与日俱增,预计在2030年脑卒中患者将超过3000万,医疗资源更加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截止2018年,中国康复医师的数量约为5万人,还存在非常大的缺口,康复医师与患者的占比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并且康复医师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患者数量。因此,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人体机理和机械特性的可穿戴设备,涉及机器人学、人体工程学、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是多种高新科技的集成。利用下肢外骨骼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重新获得行走能力、给人更强的肢体力量承受更大负载,使患者能够在非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获取正常的人体步态数据,并将其优化处理后应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中,以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将NOKOV(度量)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平台、表面肌电仪、足底压力测量仪等设备同步运行,获取人的六自由度(6DoF)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学参数,进行精确的步态分析,并作为运动规划和位姿规划的基础数据,解决了相容性问题。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到人体机理建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技术、非线性控制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仿人控制策略设计奠定一些理论依据,成为提升康复效果的有效途径。
邀请单位:智能制造学院报告题目:基于人体运动特性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发
报告时间:2023年6月10日(周六) 19:30
报告地点:线上
报告人:王瑷珲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原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瑷珲,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智能仿生机器人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原工学院自动化系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材料驱动器建模与控制、复杂非线性控制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欧亚国际合作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大部分由中枢神经损伤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研究表明,国内患者的数量将与日俱增,预计在2030年脑卒中患者将超过3000万,医疗资源更加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截止2018年,中国康复医师的数量约为5万人,还存在非常大的缺口,康复医师与患者的占比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并且康复医师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患者数量。因此,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人体机理和机械特性的可穿戴设备,涉及机器人学、人体工程学、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是多种高新科技的集成。利用下肢外骨骼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重新获得行走能力、给人更强的肢体力量承受更大负载,使患者能够在非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获取正常的人体步态数据,并将其优化处理后应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中,以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将NOKOV(度量)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平台、表面肌电仪、足底压力测量仪等设备同步运行,获取人的六自由度(6DoF)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学参数,进行精确的步态分析,并作为运动规划和位姿规划的基础数据,解决了相容性问题。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到人体机理建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技术、非线性控制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仿人控制策略设计奠定一些理论依据,成为提升康复效果的有效途径。
邀请单位:智能制造学院报告题目:基于人体运动特性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发
报告时间:2023年6月10日(周六) 19:30
报告地点:线上
报告人:王瑷珲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原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瑷珲,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智能仿生机器人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原工学院自动化系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材料驱动器建模与控制、复杂非线性控制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欧亚国际合作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大部分由中枢神经损伤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研究表明,国内患者的数量将与日俱增,预计在2030年脑卒中患者将超过3000万,医疗资源更加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截止2018年,中国康复医师的数量约为5万人,还存在非常大的缺口,康复医师与患者的占比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并且康复医师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患者数量。因此,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人体机理和机械特性的可穿戴设备,涉及机器人学、人体工程学、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是多种高新科技的集成。利用下肢外骨骼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重新获得行走能力、给人更强的肢体力量承受更大负载,使患者能够在非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获取正常的人体步态数据,并将其优化处理后应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中,以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将NOKOV(度量)光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平台、表面肌电仪、足底压力测量仪等设备同步运行,获取人的六自由度(6DoF)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学参数,进行精确的步态分析,并作为运动规划和位姿规划的基础数据,解决了相容性问题。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到人体机理建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技术、非线性控制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仿人控制策略设计奠定一些理论依据,成为提升康复效果的有效途径。
邀请单位:智能制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