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正文
郑州大学李晓媛教授学术报告会(6月13日)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23-06-12 19:16:18    打印本文

报告题目:基于EEG的创造力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和评估

报告时间:2023年06月13日(周二)下午17:10

报告地点:创业园B205

报告人:李晓媛  教授

报告人单位:郑州大学

报告人简介:

李晓媛, 女,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交叉联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仿真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大脑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信息处理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多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长期致力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主编的《智能控制基础》获得国家“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参与的《智能控制基础》课程获得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主讲的《自动控制理论》和《过程控制技术》获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主持的《过程控制技术》获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主持多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郑州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

报告摘要:

创新属于相对高级的思维活动,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的卓越技术人才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研究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于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并为教育、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应用。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高低创造力群体的组间差异,探究高低创群体在创造性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认知和神经活动,发现高创造力群体在创造性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更广泛的思维联想、更高的创意产出以及更频繁的迁移和整合思维。神经活动方面,高创造力群体在创造性任务中显示出更高的脑电复杂度、更强的前额叶活动以及更高效的脑功能网络连接。这些发现表明高创造力群体在认知和神经水平上展现出与低创造力群体不同的特征,这可能解释了他们在创造性任务中的优势。同时揭示了创造力与情绪、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高创造力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和积极情绪,这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创意产出。

邀请单位:智能制造学院


核发:科研处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