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 正文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敢为时代“大先生”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4-09-23 15:35:52    打印本文

9月9日,黄淮学院党委书记刘先省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寄语全校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教育家精神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在黄淮学院53年办学历史和升本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又一批黄淮人秉承信念,躬耕教坛,以“教育家精神”为鼓舞,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不负时代,矢志追求,谱写了黄淮教师甘为人梯、以教为乐的风采和荣光,也为“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黄淮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

 

坚定理想信念

cfe40ddda662ba91.png

2018年10月,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千人计划”;

2019年9月,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教师”;

2020年4月,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4年4月,被授予“河南省先进工作者”......

韩占兵的履历表上,填满了各种荣誉。这是他抱定理想、潜心教书育人,用担当、奉献、奋斗诠释师者本色赢得的褒奖。

从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到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角色的转换没有改变韩占兵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始终怀揣立德树人的一片忠诚,用爱意、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心灵。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抽象枯燥。韩占兵却能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把生硬的理论变成鲜活的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学生,并在师生互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了当老师,就要做好老师的本分。”韩占兵这样说。

教学之余,韩占兵潜心科研,在他看来,科研既能反哺教学,又能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立身之本、价值所在。为了科研,他把生活过到极简、社交压缩到极限,而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放在了对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财政金融和农村人口与经济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上。

近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等40余项科研项目相继完成,纵横项科研资金累计到款突破50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32篇。一些项目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成果先后被河南省人大、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驻马店市财政局、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驻马店市乡村振兴局等政府部门采纳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心有所期,不负热爱。韩占兵一直走在追逐理想的路上。

 

坚守师德师范

e15513bea98b08c2.png

从22岁如愿站在讲台上,成为自己少年时梦想的模样,彭秀兰这一站,便是36年。

到现在彭秀兰还记得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分配到学校报到时,系里领导问她:“确定在这里任教吗?”

“是的,我确定!”彭秀兰的回答没有任何迟疑。

“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干点儿别的”。几十年后,彭秀兰回忆说,36年的职业生涯中似乎只有“课怎么上”“问题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事儿。

36年来,虽然丈夫长期远在边疆部队,夫妻两地分居,彭秀兰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忙于工作,但几十年如一日,彭秀兰始终是那个追求为师之道又充满激情的人。

36年过去,手中的粉笔换成了激光笔,板书变成了多媒体,而她也从青丝变为华发。不变的,是她教书育人的本心和以身为范的追求。

“相语以道德,相勖以恭行”。彭秀兰在多年的教学中,习惯了跟学生的陪伴,也在陪伴中用言行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微信朋友圈“很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平易亲和的个性让她“圈粉”很多,在重要的节假日,她会收到许多祝福,在校友会活动中她会成为学生最想见的老师。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们开始叫她“彭妈妈”。今年教师节,她照例收到学生的鲜花,一名学生在发给她的短信中写道:“彭妈妈教师节快乐!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

彭秀兰说,和学生相处这么多年,没有想过要成为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什么“重要他人”,但使命感却不忘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他人”。

近年来,作为资深思政课教师,她以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一流专业带头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成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身份,致力于多角度、一体化协同推进“大思政”育人工作,彭秀兰又有了新的教育使命。

“就算困难重重,彭老师也会为我们披荆斩棘。”岁月的沉淀让她成为了学生仰望和信赖的一棵大树。

 

涵养扎实学识

05c0140ccdc59e80.png

在今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郑奕从校党委书记刘先省手中接过了鲜花,那一刻,她的思绪也许又回到了十多天前的比赛现场。

8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奕在讲完参赛课程《抗凝血药-肝素》最后一句话时,结束铃响起,她从容地走下讲台,每一步都走出了扎根一线教师岗位12年的底气与坚定。

最终,郑奕赢得了现场专家评委的赞许,凭借硬实力夺得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一等奖。这是从全国30余万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又在159名顶级决赛选手中过关斩将获得的荣誉,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的新突破。

“教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必须甘耐寂寞,持之以恒,永葆生机与活力。”郑奕说。

课堂上的郑奕,眼中闪烁着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活动既有针对性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郑奕努力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

“做到极致!”这是郑奕在参加教学竞赛时给自己下达的指令,在平时的教学中,她也一直在追求极致。

郑奕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潜能。为此,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她的课堂上,郑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学们说,郑奕老师的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启发思考、激发潜能和塑造品格的过程。

掌声伴随下课铃声响起,是学生对喜爱的老师最朴实的表达。站在讲台上,获奖后的郑奕继续用真心、耐心、细心诠释着“学问之师”“品行之师”。

 

秉持躬耕态度

4ceacaaf3ba3a274.png

9月9日,数学与统计学院举行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院长赵中作了激情饱满的讲话,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勇于创新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黄淮力量”。

这些话既是跟学生说的,也像是在跟自己共勉。

赵中对数学的热爱贯穿了他教学、科研的始终,每年新生入学,他总会谆谆强调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数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课堂上,他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插上“数学想象”的翅膀、注入“数学思维”的动能。

“数学需要理性,但并不意味着刻板。”赵中说,“活跃的思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最需要具备的。”

赵中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他瞄准科技前沿,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考,深耕应用基础研究,带领团队不断深入,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传染病动力学、种群生态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效,奠定了自己国内生物数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成为大家公认的学者型教师。

“惜时如金。”赵中这样描述做科研的自己。截至目前,他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产量和质量都是佼佼者。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荣获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诸多荣誉,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

前不久,数学与统计学院牵头申报的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成功获批。中心将联合有关单位,围绕智慧农业、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开展创新性数学技术研究,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面对新的园地,赵中说:“我们会继续努力深耕、期待收获。”

 

勤修仁爱之心

d08d14760adbf17d.png

2023年初,毛晓飞作为河南省第五届“‘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者”获得者接受了隆重颁奖。之后,她在一篇文章里回顾了自己八年学生工作的经历和感悟,深情地述说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并用“感恩”“自豪”“幸福”来为这份感情作了注脚。

曾经,毛晓飞面临过命运的考验。那时,她和母亲先后被诊断严重疾病,三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丈夫远在外地,她觉得人生给她开了一个荒谬的玩笑。然而,深思之后,她选择的是:做好当下能做事情。

于是,身为辅导员的她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她一边在学校、医院和家之间奔波,一边跟学生开展“信语交流”,1000多封往来信件记录了她和500多名学生之间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对话交流。那是一个师者在用拳拳之心轻轻拨开成长的迷雾。

一次井冈山的培训打开了毛晓飞思政教育的新思路,她开始构建体验式、浸润式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引导学生。她带领学生走读红色圣地,编写了近10万字的“口袋书”;采访“五老人物”,做成珍贵视频让更多学生受益;开办“写作阅读工坊”,引导读书爱好者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

一名不在毛晓飞班级的学生悄悄对她说:“真羡慕您的学生,如果我能早点儿遇到您,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

一名学生在看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话时特意在微博@毛晓飞。

一个曾经悲观消极、有重度网瘾的学生毕业时选择了参加西部计划。他告诉毛晓飞:“老师,通过参加您的实践活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也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毛晓飞的疾病在她与学生亦师亦友的感情互动中悄然被治愈了。她说:“我想,治愈我的除了先进的医学技术,更有我为学生付出的爱和因此而收获的丰富情感馈赠。”

 

坚持弘道追求

bada1626b6b5f983.png

“二十年求索,何以为师?内心惶恐!”

这是今年教师节当天赵辉发在朋友圈的一句话,是他作为一个弘道者的自警之问和自勉之答。

赵辉把自己称作“逆行客”,大多数时间,他行走在豫南乡村里,也跋涉在追求探索中。

从创建微建筑工作室,到成立拙匠书院,再到成立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赵辉的求索之路越来越宽,也越来越修远。

当一个建筑设计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产生碰撞,赵辉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一座被设计唤醒,被乡愁重塑,被文化激活的田园新村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个“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不拆房,实现乡村景观升级改造”的黄淮学院老师。

大巧若拙,匠心独具。赵辉在乡村尽情发挥着他的设计理念:保持风貌、重塑田园、融合文化、留住乡愁、带动产业。于是,在平舆县庙湾村、西平县高庙村、驿城区鲁湾村、泌阳县施庄村、遂平县红石崖村甚至更远的巩义市楼子沟村,一个个主题小镇、特色村落,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变为现实。

2022年4月18日,省委书记楼阳生来学校调研,勉励黄淮学院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努力把研究院打造成为河南一流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基地,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黄淮方案”、打造“黄淮样板”。

赵辉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也增添了信心。如今,在信阳新集村和西平县水泉汪村的拙匠书院,常年向公众开放,定期开办不同的体验课程和实践活动,成了延伸到乡村的产教融合平台和大学课堂。来拙匠书院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劳动体验的不仅是黄淮学院的学生,也有许多慕名前来的人和中小学生。今年初,新集村拙匠书院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三十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之一。

谈及荣誉,赵辉说,新集村获得的“国家级美丽宜居乡村”、“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就是荣誉,因为他是明港镇政府授予的新集村“荣誉村长”。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巾帼标兵......在黄淮学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默默耕耘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正在朝着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的路上、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整理:赵歌平    责任审核:朱鸿飞 )

 

核发:宣传部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