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育南 通讯员 张彦群
作为全市唯一的省属本科高校,经过专升本8年来的改革探索和办学实践,黄淮学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呼唤和历史机遇,黄淮学院如何认真贯彻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乘势而上,积极作为,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笔者采访了黄淮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介晓磊教授。
介晓磊认为,目前,黄淮学院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结构、层次更加合理,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服务地方的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12项,共计17万平方米,是黄淮学院组建以来年度开工建设面积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文科实验楼、理科实验楼、博士公寓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综合楼、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教职工高层住宅工程建设进度加快,今年上半年即将投入使用。近年来,学院与我市天方药业、中集华骏、华鼎高分子公司、昊华集团、圣地变压器等30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43项,联合科技攻关115项,联合申报建设省级工程试验中心7个,争取科研经费600多万元,与96家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7000多人,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要培养基地。
介晓磊说,过去几年黄淮学院发展积累的实力和优势,使得学院能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2012年,学院将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介晓磊说,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体现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应用型为导向,加强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加速培育重点优势学科,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设立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倾斜政策,推进专业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彰显专业特色。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着力建好现有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形成一批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培育若干个具有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以项目为载体,继续实施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力争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到账经费、获奖成果、论文发表、专利申报、产品研发、工艺革新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介晓磊充满信心地说,2012年,学院将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与管理,以强化考核与竞争机制为手段,调动高层次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接受国内外进修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借助合作发展联盟,建立“专兼聘结合、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