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正文
河南日报客户端:党建引领 产业兴村 ——黄淮学院帮扶西平县高庙村纪实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23-04-27 18:48:11    打印本文

11111111.png

谷雨刚过,春意融融。当笔者走进西平县焦庄乡高庙村的红薯文化小镇,看到一座座规模化的温室大棚里生机盎然,一畦畦精心养护的红薯秧苗翠绿欲滴,村民们正熟练地拔苗、扎把、分拣、装车,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高庙村党支部书记焦通笑着说:“自从黄淮学院帮扶俺村后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如今,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大。”

党建引领“好路子”

高庙村过去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年人均收入较低,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但是高庙村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植红薯。

2016年,黄淮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高庙村后,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厘出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红薯产业为重点,打造红薯文化小镇”的工作思路。学校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先后派遣4个工作组12人次到高庙村进行驻村帮扶,在高庙村建立了7个基层党建基地,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党建结对、党员示范、科技培训等形式,着力解决红薯种植品种单一、红薯加工缺乏技能、红薯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倾力做大做强红薯产业。驻高庙村第一书记王明成说:“我们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培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格局。”

党员当好“排头兵”

高庙村党支部通过实施“党员+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积极鼓励有经营头脑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有22名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吸纳298户农户入股;通过建设规模化温室大棚,使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增设工作岗位60多个,带动本村劳动力就近务工,激发内生动力,解决红薯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高庙村,随处可以感受到党建引领下红薯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2021年以来,驻村工作队队员充分发挥黄淮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注入高庙村的帮扶工作中。他们以老党员焦献中创办的西平县沃野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服务站为示范基地,建立了17个电商服务站,帮助高庙村红薯产品入驻“农购网”平台,网上销售红薯、红薯干、粉条、红薯醋等农产品,使脱贫户家庭收入倍增,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村集体企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

科技激活“动力源”

黄淮学院为解决高庙村人才短缺及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先后组织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10多个院系的骨干教师和博士服务团队,一方面对高庙村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人才状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品牌化运作”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助推红薯产业,在增品种、提品质、促销售、创品牌上下功夫,把红薯产业做成了富民产业、甜蜜事业;另一方面围绕高庙村红薯特色产业发展科学设计课程,捐赠图书5000多册,先后开展相关技术培训30余次,培养了一支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党员干部队伍和一批产业发展的技术骨干,使红薯产业不断提质升级。

为增强红薯技术“含金量”,黄淮学院依托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加强高产、优质、高效和专用型红薯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工作。高庙村注册的“西地红”牌等3个红薯农产品商标,有2个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黄淮学院多次组织专家论证,通过系列技术改良措施,将高庙村红薯的年储藏量提升至4500吨,年加工量提升至1500吨,年加工红薯醋提升至100吨,红薯叶茎秆加工量提升至300吨。目前,高庙村形成了一条集研发、育苗、种植、收获、储藏、加工、销售及废渣处理于一体的红薯产业链。

如今,高庙村已建起村史馆、红薯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等设施,建成了红薯文化墙300多平方米、特色农家乐3个、民宿10个,成为远近有名的“明星村”和“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点。先后获得市县“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村”“脱贫攻坚先进村”及“省级文明村”称号。 


核发:宣传部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