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对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都为我国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根据党中央关于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坚持多措并举,催生出一批产业融合新业态、新载体和新模式,使各类融合主体不断壮大,促进了农村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河南省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总体优势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省情,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为目标,以“四优四化”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交叉重构和融合渗透为核心,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着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着力推动农村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新载体、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特色明显、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一)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原料优势已经形成。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畜牧大省、经济作物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人力资源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全国第二,粮食年产量全国第二,小麦产量和制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油料、蔬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全国领先,是河南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等行业旗舰企业持续保持优势地位,卫龙、蜜雪冰城、千味央厨等企业迅速崛起。2022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主食产业化率超过65%,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4%。这些优势是河南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础所在、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河南在打造种业强省、农机装备制造强省方面步伐稳健,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均居于全国前列。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中原农谷”建设进展顺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
(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壮大。河南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得到有效衔接,农业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各级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235家,其中,较大规模的食品企业超过了4000家,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河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集群围绕小麦、畜产品等农村优质资源,建设了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
(四)农村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近年来,河南以农民增收为主要发展目标,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动服务业与农村一二产业深度融合。一是积极建立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如兰考县南马庄引进“黄金晴”水稻品种,改善种植结构,成立大米加工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中原生态合作第一村”。二是打造乡村文化观光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向提供多元农业服务功能转型,发展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产业园等。如襄城县打造乡村文化观光农业,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有效形成新的综合性组织体。如形成了产供销、农工商、种养加等综合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农业的价值空间。
(五)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产业链延伸、全产业链、产业链交叉、科技渗透等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如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发展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中鹤面业形成加工及深加工产业链融合模式,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打造蜂业全产业链融合模式,永达畜禽形成以“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链”交叉融合发展模式,南阳西峡县化山村形成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模式,固始九华山茶叶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整合发展模式,新野“科尔沁”形成产业延伸融合发展模式,鹤壁农业硅谷形成技术渗透融合发展模式等。
(六)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河南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加速改变和优化。河南积极利用互联网改变原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新野县利用“互联网+”整合有形无形资源,大力支持同城乐淘全国电子商务运营孵化中心,发展智慧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增速。新蔡县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河南麦佳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促使产业链形成闭环,形成了“三产带二产、二产带一产”的发展格局,并开发农超App,实现农村电商社区化。
二、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十三五”以来,河南同许多先进省份一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高质量”和“现代化”的要求看,在融合发展上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产业链条短,亟待向中高端融合发展。一是涉农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总体偏低。存在产业链条短、向中高端延伸发展慢的问题,且产业链、要素链、创新链、供应链、政策链还不够匹配,导致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产业效益不高。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产业现代化服务仍然乏力,导致产业“补链”“延链”步履缓慢,产业发展不够协调。
(二)新型主体实力弱,引领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如2021年,河南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到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二是农业知名品牌种类和数量偏少。如河南省农产品品牌仍明显地存在着多、杂、乱现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仅78家,并且后续知名品牌企业成长缓慢。三是新型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数尚处于成长阶段,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速度慢,市场竞争力不强,联农带农的作用不明显。
(三)产业要素活力不足,相关改革亟待深化。一是农村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低。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向农村的渠道还不够畅通,财政资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社会资本下乡动力缺乏,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活力没能得到充分释放。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尚不完善,用地难问题仍然突出。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企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简单松散,农村股份合作发育不良,联农带农的收益分配、利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四)融合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同质化现象突出。一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凸显。鉴于种粮比较收益不高,粮食产业提质增效面临挑战,农产品供给呈现出大路货多、绿色优质产品少的状况。二是产业融合度低,融合项目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由于生产经营方式总体比较粗放,要素融合度和科技含量偏低,很多项目及产品出现低端同质现象。
(五)产业基础薄弱,积累和投入仍显不足。一是农业环境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不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超采、耕地质量下降等环境质量问题一定程度存在,粮食持续提质增收难度较大。二是农业生产投资乏力,配套设施不健全。三是长期形成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广大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通信网络、物流设施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等亟须加强。
三、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都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基本遵循。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我国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各省出台的相关文件及规划等等,都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专题部署。二是市场驱动更加强劲。在扩大内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农村消费潜力不断激发,这必将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科技创新加速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农村延伸,数字化乡村建设不断加快,这必将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十三五”以来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以来,河南高效种养业发展稳健,涉农优势特色产业势头良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业态日渐丰富;“三链同构”持续推进,产业融合提质加速;创新创业环境逐步优化,新型主体持续成长。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这就从如下三方面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凝聚各类要素,以市场化手段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二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所需的人财物投入巨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意味着可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整合资源、拓展市场。三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不仅可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创造可能,还将有助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特别是一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农村人口摆脱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的阻隔提供了便利的科技手段。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当口,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多元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培育开发力度,可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更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四、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针对上述现实难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一)着力深化改革,有效促进要素新配置。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要着眼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上下功夫。一是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上,要顺应现代农村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有效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合理就业并享受公平待遇。二是在资本要素配置上,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促进县域金融机构加快金融科技、项目、服务方式创新,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地方金融系统内部治理,强化经营监管及风险预警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兴业。三是在技术要素配置上,尽快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政策,为科技要素配置提供制度保障;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定期制定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有关市场主体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四是在土地要素配置上,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租赁及增值收益分配办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引导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宅基地合法收益取得方式;支持发展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省、市、县级土地统筹调控。
(二)着眼引领支撑,培育壮大融合新主体。一是持续培育壮大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建设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的需要,有必要采取挂牌服务、“一企一策”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引导企业着力打造优质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而不断扩大龙头企业队伍。二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推进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他们走现代经营管理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集约化经营、集群式发展。三是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要把新机制的构建作为实现融合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合作各方持续增收的关键环节,通过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与参与合作的农民和企业,以合作联结、股份合作、合同联结等方式,合理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借以实现融合主体的模式创新,从而实现主体与合作各方合理分享增值收益。
(三)面向市场需求,催生引导融合新业态。新业态的出现是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效利用相关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发挥资源优势上做文章;坚持面向市场,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扩大市场份额上做文章;坚持质量标准,促进提高新业态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提质升级上做文章;坚持联农带农惠农,在引导农民参与、合作上做文章。二是鼓励探索业态创新。引导各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整合利用自然和产业资源,探索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业态。如在产业链拓展方面,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农业电商等;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可重点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直播带货等;在模式创新方面,可重点发展订单农业、信任农业、农业众筹、共享农庄等。
(四)聚焦一流目标,倾力打造融合新载体。打造融合新载体是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当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是持续打造和提升农村产业融合“知名品牌”。持续推动各级各类知名品牌不断增特色、强实力,更好地发挥其联农带农和示范辐射作用,如近几年命名的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美丽休闲乡村”、“农业产业强镇”等。要坚持各类优质品牌的动态评选认定,激励各产业和业态不断创品牌、求卓越。二是提升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发展蔬菜、水稻、花木等集约化育苗基地,推进蔬菜设施、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提质升级,加快建设粮食烘干、农产品冷藏、冷链物流设施等。三是打造涉农产业融合发展大型载体。在创建获批诸如“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大型涉农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建及实施方案,优化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推进已有大型载体提质增效。同时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继续创建申报各类大型涉农新载体,不断壮大农业产业新“增长极”,使之与上述涉农产业“知名品牌”相呼应,形成涉农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五)坚持强基固本,着力夯实融合新基础。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基础是根本。为此,一要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巩固提升已有城乡路、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物流、冷链、仓储运输、宽带网络等为重点的设施一体化建设。编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有计划地推动相关设施向县、乡、村合理布局延伸。二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产业资源信息库、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产业)服务”平台、企业及园区“智能服务平台”等建设。同时加强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普及工作。
(作者均为黄淮学院特聘专家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研究”(2022DWT007)阶段性成果)